今天,大运河隧道全线建成通车,姑苏区与虎丘区再添连通新通道!隧道的建成将进一步密切跨区域通行的交通联系,有效缓解大运河两岸沟通的交通压力,支撑区域之间经济互动,助力市域一体化加速推进。
大运河隧道,西起横山路鑫苑路交叉口,沿横山路向东,下穿京杭运河后分叉南北两线,北入口对接胥涛路总长约896米;南出口对接枣市街总长约1293米,为机动车专用隧道。
隧道核心段下穿京杭大运河,采用成套非开挖顶管施工工法穿越,避免了对大运河历史文物和两岸绿化的破坏和对大运河繁忙航道的影响。这是苏州市首个,也是目前国内首次采用大断面、长距离矩形顶管的方式下穿京杭大运河的车行隧道,由于存在长距离穿越主航道、河道顶进覆土层浅、涉水底面沉降控制等施工难点,其施工难度、断面大小和顶进长度为国内采用矩形顶管建造市政穿河车行隧道之最。
这条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
下穿的隧道工程项目
在建设过程中有哪些创新?
践行了怎样的理念?
运用哪些新技术?
我们回顾大运河隧道的“建成史”
可谓不乏亮点
亮点一:
保护运河生态 提升“两河一江”
为最大程度保护京杭大运河世界遗产,避免破坏遗产区周边风貌,秉承环保、经济、绿色理念,大运河隧道工法采用近年来技术成熟、质量可靠的非开挖成套顶管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位于运河两侧的几处隧道出入口采用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体现出“水”这一运河基本生态元素。
“两河一江”胥江与大运河苏州段片区
亮点二:
统筹各种资源、克服诸多限制
本项目创新应用长距离(单程230米)、大纵坡(1.8%)非开挖大断面顶管技术,解决了工程建设对繁忙大运河主航道和胥江古运河旅游航道的影响,保护了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及周边生态环境以及防洪基础设施;应用空间叠置技术,解决了项目周边用地受限的困难;创新地下工程相关技术,减小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及居民生活的影响;统筹考虑220KV高压铁塔改迁的流程控制,统筹建设工序安排,合理推进工程进程。
亮点三:
建管养一体化,建设智慧安全隧道
根据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大运河隧道设计了确保道路行车安全、结构防护安全、人员疏散安全的防灾措施,能够满足故障检修、事故安全疏散与应急救援等多种工况,并遵循美观、经济原则,对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建养理念,在隧道机电与智能化等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项目建设与后期维护的有机结合;利用LED照明智能化,使隧道“黑洞”与“白洞”达到最佳效果;结合施工全过程BIM技术和监控监测数据,指导全过程动态设计,为项目和周边环境的安全提供保障。
市住建局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市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持续推动城建基础设施建设,为市民营造更安全、更畅通、更便捷、更舒适、更美丽的城市道路通行环境。